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9082(2015)01-0103-02
近五年,甘南藏区教育获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是卓著的。然而,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很多原因,甘南藏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较低,教育基础薄弱,近几年的民族教育又浮现出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为此,笔者提出来,并加以浅显剖析,以投石于湖,抛砖引玉。
1、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受经济思想冲击紧急,缺失有效的“家庭教育”
1.1外出务工职员增多,学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
近几年,伴随经济大潮的魅惑,愈加多的农牧民走出去打工经商,导致一部分学生与留守在家的老人为伴。县城与州政府所在地聚集了很多陪读老人。更有甚之,出现了老人在县城或州政府所在地长年累月为学生做饭洗衣的壮观景象。而因为年龄代沟、亲疏有别、监管力度等缘由,老人的监管基本是无效的,学生校外监管处于空白状况。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权威性、连续性、准时性体现不出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会陷入“孤军作战”的困难局面。应该说,隔代教育服务多监管少,短期过分娇纵多长期指导少,有效教育是很有限的。
1.2父母教育观念淡薄
大多数父母觉得,学生成才与否,完全是学校决定的。这种错误的观念致使父母即便不外出务工,也极少费心思在学生身上。譬如,笔者所在学校期望学生住校,以便统一管理,提升成绩,但父母却期望学生在校外租住借住。一方面,农牧民文化基础薄弱,对教育用途的理解相对浅显;其次,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后很难就业,就业后很难养家等社会现象也是刺激藏区父母教育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2.教育规范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勉励机制是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方法,是通过特定的办法与管理体系,将职员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从事教育的主体的积极性是教育进步的内驱力量,怎么样使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藏区,贡献他们的智慧,需要勉励机制发挥用途。从现在来看,教育规范包含教师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规范等还有待健全的地方,拟定出来的政策还有待落实的地方。甘南藏区新课程改革是与省内其他区域同步进行的,但进步比较缓慢,对于新课改的投资也比较有限,这类都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3.不好的的社会风气对教育产生了后患无穷的影响
2014年9月,甘南州委、甘南州政府提出建设“正气甘南”的任务。旨在推进社会风气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这是一阵准时雨。局部范围的不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近几年“医闹”、“学闹”现象接二连三出现。直接影响学生心理,也影响教师心理。学生一旦出了问题,父母不可以冷静下来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反而一而再再而三闹学校甚至打老师,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会持续非常长一段时间。人文环境原因的缺失,导致教育进步步履蹒跚。
4.教师流失现象紧急,人力资源不足
长期以来,因为地理情况、人文环境、物质生活等缘由,藏区教师队伍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稳定性。近五年来,藏区引进了大量学历高、素质好的教师,但流失现象非常紧急。出现了“一师多班”、“一师多科”的现象。教育本身需要非常强的稳定性,教师结构也需要非常强的稳定性,假如人力资源不足,那样教育就会超负荷运转,成效就会优惠扣。薪资待遇等物质生活条件是教师流失是什么原因之一,但更要紧是什么原因很难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1],缺失精神家园。
5.生源情况堪忧,基础教育亟待加大
5.1基础教育还非常薄弱,亟待加大
甘南州各市县“两基”建设均已达标,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从小学升初中的成绩与初中升高中的成绩来看,基础教育还比较差。初中的“六科合格率”不到20%,而高中的分数线更是降到了300分(总分是750分)以下。
5.2高中教育生源流失现象紧急
当地部分父母不想让学生在甘南州内念书,让学生外出兰州、临洮等地就读,致使生源流失。甘肃教育厅2013年颁布《甘肃教育厅支持甘南教育跨越进步行动计划(2013――2020年)》。从2014年起,西北师大附属中学民族班每年从甘南州择优招收30名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组织兰大附中、西北中学等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高,每年在甘南州择优招收300名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
2、进步甘南藏区教育的对策
1.政府引导社会风气尊师重道
尊重教育的程度反映民族文明的程度。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引导社会尊师重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喜的是,政府已经做出努力。
2014年9月提出的“正气甘南”建设,已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反响。维护正义、尊重善良、保护公平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教师的形象也开始让人民熟悉。一是要引导父母看重教育,教育强则物质强,教育强则精神强。二是要引导社会尊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教育观念,为教师创造进步空间,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
2.加大基础教育,教育增长方法要从数目转向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之初,主要抓的是教育的数目。现在,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应该把水平放在第一位。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教育水平具备现实功利性,更具备将来超越性。以学生为根本,达成学生的全方位进步,教育水平就会提升。 3.想方设法吸收外来人才,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载体。人才策略是经济、文化、军事等进步的核心策略。早在1986年,梁明远与王扎西就提出要“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2]不少具备远见卓识的人撰文指出,要用好人才。用好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人才,要留得住人才。甘南藏区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到办人民认可的教育,就需要通过改变条件来留得住教师,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教师乐意生活在藏区,乐意工作在藏区。
4.加大甘南州民族教育政策的立法工作与落实工作
民族教育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民族政策是国家处置民族问题的行为准则”。[3](p26)打造内容具体、层次分明、统一健全的民族法律体系是确保国家民族教育政策落到实处的保障。从国内来看,它是从国内民族教育曲折进步经历中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由国内民族教育进步的落后情况决定的,也是国内民族教育将来进步的目的和方向的需要。从国际来看,民族教育将来进步的势必走向是多元文化整理教育,?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各民族的出色文化遗产,加大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伙庭在经济上一同进步,在文化上一同兴盛,在政治上各民族彼此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后达成各民族的大团结。[4](p581)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要进步民族教育事业,需要依赖法律,只有靠国家强制力推行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才能收到好的成效。一方面要拟定有关法律,一方面要落实有关规范。规范的落实非常重要。一旦拟定,要不折不扣地去实行,不需要前顾后瞻。
5.针对藏区学生心理特点,办好民族教育
早在1991年,何江就探讨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问题。他觉得,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是:在情感、意向方面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有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卑感等[5]。大家觉得,从事藏区民族教育,应该针对这类特征,引导学生客观对待生命个体,客观认识民族问题,拓宽视线,树立自信,超越狭隘。